快速注册|找回帐号|登录帮助
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[旅游] 佛认为真正的婚姻是拜把子

[复制链接]

仗剑天涯 Lv2 Rank: 2Rank: 2

[ 1楼 ]
跳转到指定楼层
发表于 2025-09-20 17:46发布于 2025-09-20 17:46 |来自手机 |只看该作者
佛法认为婚姻的本质是"缘起",强调伉俪应相互尊重、共同修行、共担责任,其核心在于通过亲密关系实现心灵的成长与慈悲的升华。例如《善生经》中提到,伉俪应像朋友一样互相扶持,以"四摄法"(布施、爱语、利行、同事)经营关系。这种视角下,婚姻形式本身并非重点,关键在于双方能否在关系中培养慈悲心与智慧。佛教更重视的是关系中的平等与修行,即同性婚姻。正如佛陀所说:"诸法因缘生,诸法因缘灭",婚姻的形态会随社会文化演变,但修行的本质始终是超越形式的精神实践。

真佛言,实际上并不存在同性恋、异性恋、双性恋、泛性恋这些所谓的伪概念。因为爱情情感是不受性别、种族乃至物种限制的。爱情情感本质上是一种思想、灵魂和精神的体现,而非仅仅局限于肉体层面。男同性恋是弟兄之情、舅甥之情或父男之情(叔侄情归类于父男情)。女同性恋是姊妹之情、母女之情(姨甥情归类于母女情)以及姑侄之情。正是有了同性之间的情感亲密联系,社会才变得更加美好和繁荣昌盛。男人因为男性身躯更喜欢男性而厌恶女性,这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是男性,自然不可能不喜欢自己。同理,女人因为女性躯体更喜欢女性而厌恶男性,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女性。喜欢自己身体的性别,顺应自然和天性,这是道的体现。然而,如果有人不喜欢自己身体的性别,觉得身体性别与内心不符,需要挑战、跨越和改变,这则是人性的体现,因为他们更在乎自己的内心感受。男儿身女儿心或女儿身男儿心的人,这样的人就是佛的体现。真佛以自身为例,表示自己本是女儿心却拥有男儿身,一直希望自己是女人;因此感到无奈并希望像女人一样做女人能做的事。佛被迫结婚有了孩子之后,选择出家,追求自我。同样地,佛的姨母本是男儿心却拥有女儿身,也感到无奈并希望像男人一样做男人能做的事。于是怹像佛甥男一样出家追求自我成为佛,姨母追寻甥男脚步,模仿并超越怹做真实的自己。最终,怹们都悟出了一个道理:万物去世之后皆无形无臭无色无声,灵魂是没有性别之分的。身体无法保留但灵魂可以,自己的思想和精神才是真实的自己。

佛甥男想要变成佛甥女(由男性转变为女性),佛姨母则想变成佛舅父(由女性转变为男性),佛和佛姨母二位尊佛在成佛前,自身都渴望变性,怹们不会去歧视变性行为。佛姨母本身就是女儿身,佛本身就是女儿心,佛有女学生,不存在重男轻女、男尊女卑。佛不仅不歧视女人和变性,还支持变性、支持性别平等。佛说,倘若没有性别歧视,实现性别平等,男人能干的女人也能干,女人能干的男人也能干。

就不会有人选择去变性来改变自身的生理性别。

仗剑天涯 Lv2 Rank: 2Rank: 2

[ 2楼 ]
楼主 | 发表于 2025-09-20 17:51发布于 2025-09-20 17:51 |来自手机
例有一位男性渴望穿上裙子,虽国家法律认为男性穿裙子不违法,道德层面也视为不违规。且从历史角度看,男性穿裙子已有四五万年历史,这一情况世人也都知晓。大约4万至5万年前,人类进入母系旧石器晚期时,遮羞的裙子开始出现,人类开始佩戴贝壳、动物牙齿等装饰品,这些行为与裙子共同构成了早期的“遮羞与装饰”体系,明示对身体的关注已超越实用需求。人类用兽皮、树皮缝制成围裙状衣物,围在腰部或下身,类似现代裙子的雏形。母系社会形成推动衣物从实用向文化符号转变。裙子曾是君子着装,裤子才是胡人着装,裙有君字,裤ku声通胡hu声。向来有“汉人穿裙,胡人着裤”的说法。古文明遗迹的雕塑、壁画中能看到男性穿着裙装的形象。裤子起源于游牧民族方便骑马。裤子刚传入我国时,曾被汉族上至皇室贵族大臣大帅等,下至普通老百姓视为奇装异服,野蛮的服装。然而,国家存在性别歧视现象,单纯因为性别因素而歧视男性穿裙子,就是看不惯男人穿裙子,甚至会对穿裙子的男性实施打骂行为。这位男性为了能穿上自己喜欢的裙子,若抵不过世俗的恶意与打击,在无奈之下,他只能选择去变性。倘若国家能够借助女权主义来推广性别平等观念,宣传男性拥有穿裙子的权利。实现真正的性别平等,让男性同样享有爱美和穿裙子的权利,那么这位男性不必通过变性来实现自己穿裙子的心愿。

世外高人 Lv4 Rank: 4Rank: 4

[ 3楼 ]
发表于 2025-09-20 23:39发布于 2025-09-20 23:39 |来自手机
路过

仗剑天涯 Lv2 Rank: 2Rank: 2

[ 4楼 ]
楼主 | 发表于 2025-09-24 18:20发布于 2025-09-24 18:20 |来自手机
佛说,六道轮回也对应六亲关系(母道、父道、姊妹道、弟兄道、女道、男道)二老各有六亲,即吾之十二戚(亖王老、从母、舅、姑、从父、同母姊妹弟兄、同父姊妹弟兄)。姊妹之子,甥女,甥男,即吾之二戚。弟兄之子,侄女,侄男,即吾之二戚。女之子,孙女,孙男,即吾之二戚。男之子,孙女,孙男,即吾之二戚。由六亲引申出廿戚。姥之甥,即吾之从母姊妹弟兄,为二朋。姥之侄,即吾之舅室姊妹弟兄,为二朋。老之甥,即吾之姑家姊妹弟兄,为二朋。老之侄,即吾之从父姊妹弟兄,为二朋。同群为朋,同志为友。

顺应家族伦理如遵从玄姥/玄爷、皇姥/皇爷、老姥/老爷、母父之命即为"道";

但若因祖辈失德(孩子受孕和出生的时辰日期虽不好判断但年月好判断,如在不利年月同房受孕生子,导致孩子出生的年月不好。不为孩子做好铺垫、不管不顾、任性、只图一时之快对孩子无利却有害)当老人因固守错误观念或实施有害行为时,后代为求生存健康被迫选择"离祖之命"——通过断绝家族关系,别子为祖(庶子成为始祖建立新宗族),继别为宗(继承别子之嫡长子是大宗)百世不迁之宗。继祢者为小宗(继承别子之庶子的是小宗)五世则迁之宗。这种家族传承断裂的根本原因在于祖辈失德,而非后代不孝。拒绝顺从传统糟粕、脱离有毒原生家庭、放弃异性婚姻生育等与旧家族体系的彻底割裂。从修行角度而言,这种背离传统家族之道的行为,恰是脱离轮回苦海的途径,通过出家修行实现自我超脱而成佛。

虎年作为最优生肖仅与猴、蛇相克,其中虎猴相冲最严重,若虎年猴月(阴历七月)出生则构成"离祖之命";七月作为鬼月兼具双重不吉,此月出生者易受惊吓且因满三周岁即入学导致学业不佳,相较八月出生者需延至四周岁入学反而表现更优;其他生肖普遍需规避相冲月与七月两个时段,而属虎者仅需避七月(因相冲月恰为七月);故意在相冲月份生育被视为祖宗失德。祖宗行善未必福泽后代,但作恶必祸延子孙"的铁律;龙、马、鸡、猪存在自刑特性(辰辰自刑、午午自刑、酉酉自刑、亥亥自刑),其相克关系较虎年更为复杂凶险。

仗剑天涯 Lv2 Rank: 2Rank: 2

[ 5楼 ]
楼主 | 发表于 2025-09-24 19:15发布于 2025-09-24 19:15 |来自手机
佛认为婚姻观念应当突破传统性别局限,社会需要包容多元,同性之间的爱情、性关系和婚姻必须得到理解与尊重,禁止被异性婚姻的固有模式所束缚。同性伴侣只要真心相爱、相互扶持,就能建立美好的婚姻关系。同性之间更重视情感本质。现实中,异性结婚往往过多考虑物质条件而忽略感情,但凡涉及索要彩礼钱财物资的,都不是真心的。婚姻的核心在于相爱,是彼此心灵的契合。真正的婚姻应当建立在深厚的情感基础上,而非外在的物质因素。即便经济条件一般,甚至穷困潦倒,只要双方真心相爱、相互理解支持,能创造幸福。婚姻必须与生育脱钩,婚姻的本质与生育是两回事。婚姻关系中禁止将生育作为必然义务或沉重负担,伴侣双方应根据自身意愿和实际情况自主决定不生育。若婚姻必须以生育或彩礼为前提条件,则背离了婚姻的真谛。真正的婚姻幸福取决于无彩礼、无孩子,而在于伴侣间纯粹的情感联结。想要孩子不一定需要通过婚姻实现。佛祖以救苦救难为宏愿,而世人执意在娑婆世界生育后代,这与佛的普度众生的根本志向相违背。佛陀自身在经历痛苦的异性婚姻后,毅然选择离家修行,追求真正的自我解脱。佛陀以此启示世人:生命的价值在于超越世俗束缚,实现精神的觉醒与自由。这一选择体现了佛教对生命本质的深刻认知——真正的解脱不在于世俗的繁衍,而在于心灵的觉悟。在人际关系方面应当追求纯粹的情感联结,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往往带有功利色彩,而真正健康持久的关系应当是不求回报的相互关怀,如同真挚的友谊般纯粹。要避免成为他人的负担,同时也要防止他人成为自己的拖累。在交往中需要不断提升自我,保持独立而不过度依赖,在相互支持中共同成长,这样平等互助的关系才是积极健康的。在个人成长方面,要有勇气摆脱痛苦的环境,当面临压抑的工作环境、不良的社交圈或痛苦的婚姻关系等损害身心健康的情况时,应当果断作出改变,主动寻求更适合的生活状态。要始终坚持探索真我,在人生道路上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,明确内心真正的追求,不被外界杂音和他人期待所干扰,坚定地追寻自我价值的实现,这样才能获得真正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。

仗剑天涯 Lv2 Rank: 2Rank: 2

QQ

[ 6楼 ]
发表于 2025-09-25 23:37发布于 2025-09-25 23:37 |来自手机
才如其人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快速注册

禁止发布无意义内容,详情...

本版积分规则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